日治時代之台灣文學的人與事-文壇人物 文◎李博信
台中櫟社詩會
日人治台之前的台灣文人,大都侷限於出仕者,或擔任私塾西席之讀書人,直到進入日治時代之後,文學文化的概念逐漸引入台灣,加上新聞報社等文字傳媒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使得台灣的文風進入鼎盛時期。由於日人普遍重視文化,因此台日愛好文學的社會人士們,也成立一些相關的社團,對於和漢文化及文學的交流及推動,起了很大的作用。日人治台初期,許多文人仍然無法適應新式的生活文化,因此不少傳統文人拒絕斷髮,如洪棄生(洪炎秋之父)等,反之,如楊仲佐、謝汝銓則因應時代之潮流而率先去髮。
台灣日日新報社長河村徹酷愛文學,因此與當時之魏清德、謝汝銓、林湘沅、西川滿及植松安教授等有志者成立了「台灣愛書會」,推動藏書及讀書之風氣,並互相交換讀書心得。河村徹也推動藏書票運動,藏書票最早風行於德意志,後來德國藝術家Emil Orlik赴日學習浮世繪技法的時候,也將藏書票的風氣引入日本,而受到很多愛書人的歡迎,台灣在河村徹提倡之後,也獲得尾崎秀真等人之支持,台灣文人謝星樓(台南)、許南英、黃欣、陳逢源等也相繼響應,而匯成一股風氣。
文學家西川滿、山中樵等則創立了「臺灣詩人協會」,後來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並於1941年開始發行期刊「文藝臺灣」。西川滿、尾崎秀真及山中樵等人對於台灣的傳統文化都非常重視,西川滿尤其信仰台灣的媽祖,所以他也創立了「天后會」及「媽祖書房」做為知己同好們之交誼研修的聚會所。其子西川伊之助的著作「台灣見聞錄」曾風靡一時,為當時介紹台灣的經典之作。
山中樵擔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達19年之久,任內將台灣的風俗民情及各種本島文物等收集的很完整並加以維護保存,戰後繼續受邀以顧問身分留台兩年,將圖書館之索引等資料改編為漢字系統後才功成回日。
漢學家尾崎秀真(白水),曾參與台灣博物館的規劃,與台灣的文人過往甚密。2008年台灣博物館成立100周年時,其女兒田才秀季子亦應邀來台出席慶典。
台灣日日新報總主筆大澤貞吉與陳逢源、謝汝川等素有交誼,經常一起品茗談詩唱和。
有民間總督之譽的企業家三好德三郎(茶苦來山人),喜好收藏骨董字畫,其收藏品在當時可稱一時之最,可惜戰後即不知流向。本島人的收藏家則屬林熊光、及林柏壽等人。
台北帝國大學創辦人及首任總長幣原坦,他非常惜才,因為欣賞本島藝術家黃土水的才華,而特別為他舉辦了「黃土水雕塑作品展」,使得黃土水聲名大噪。
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是台灣西洋畫的啟蒙者,他任教於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時,提攜了諸多台灣畫家如陳植棋、陳承籓、陳澄波、倪蔣懷、廖繼春、李石樵、郭柏川、李梅樹、李澤籓、張萬傳、藍蔭鼎等人。
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已將近70年,時代的更迭淹沒了很多珍貴的台灣人文史,而能從日治時期貫穿至戰後的文人,有不少都犧牲在二二八或白色恐怖的年代,而僥倖如楊逵、楊雲萍、黃純青、楊仲佐、龍瑛宗、吳濁流、鍾肇政、吳瀛濤、葉石濤、王詩琅、張文環等人,也有多位不幸遭遇牢獄之災,或是遁世而噤聲封筆,實為台灣文壇之一大損失。
2014-04-11
台北瀛社詩會
台南風車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