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機會到大志業 文◎李博信
「扶輪服務人類」雖然是一句很平凡的扶輪用語,但是卻蘊涵著很深遠的理念和高度的格局。這就是國際扶輪社長約翰‧澤恩40年的扶輪之路所領略到的哲理,也成為他2016-17年度的國際扶輪主題。
澤恩社長在接受國際扶輪英文月刊主編的訪問時,曾透露他是在田納西州查坦努加扶輪社(R.C.of Chattanooga)被指派擔任根除小兒麻痺症主委之後,才開始熱衷於人道服務的志業。此後數十年來他從地區到國際扶輪服務的期間,一直是根除小兒痲痺症之領導人,由於他在推動比爾蓋茲的二億美元挑戰計畫時,獲得輝煌的成果,終於讓他造就了服務的大志業。
他表示為了讓扶輪能夠完成更多的人道及教育文化的志業,除了需要尋求新的贊助來源,更需要充裕的人力資源,因此必須增加更多的扶輪社員,而退休人士就是我們要接觸的群體之一。他說扶輪人的核心價值就是正直,要是失去正直,那就甚麼都沒有;我們更要信仰四大考驗的崇高道德標準,因為這是扶輪人永遠的風格。扶輪必須團結,就如一個球隊裡,一個人得分,就是大家都得分,大家共同參與,就是扶輪的團隊精神。這使我想起日本一位早期的前總監前原勝樹曾說:「扶輪社沒有觀眾席,大家都是演員」。扶輪社員積極參與任何的活動,並不需要刻意宣揚或尋求表彰,我們只要驕傲地配戴扶輪的領章,從我們的言行中即可強化扶輪的公共形象,因為扶輪就是具有崇高道德標準的組織。
他在國際講習會的演說中提到:「大事業不是源於小機會,大事業是始於大機會,但是大機會有時看起來很小」,我們加入扶輪社也許被認為是個小機會,但是卻可能使我們成就一個大事業,那麼這就是一個大機會。這要看我們如何有效運用,如何適時把握,使小機會成為大機會。因為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福祉,改變人類的生活。而那些受惠的人們,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見到,也可能他就在你身旁,只是我們不知道。日本扶輪創始人米山梅吉於1914所著的「新隱居論」一書中,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人生的三種機會,那時他強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隨時把握「報恩與奉仕」的機會,也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主動爭取服務的機會,而加入扶輪正是我們最難得的機會,因為我們能夠透過扶輪對人類的服務來改變世界。五年後米山創立了日本第一個扶輪社,不但改變了他的人生,也開啟了日本往後一世紀的扶輪之路。米山和澤恩社長對於機會的詮釋有其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得不敬佩扶輪前輩們的智慧。
為了根除小兒麻痺症,國際扶輪投注了14億美元,讓25億以上的兒童接受疫苗接種,使他們免於陷入癱瘓的痛苦。目前全世界只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尚未脫離疫區,而本年度正是關鍵的一年,假如在今年內達成了使命,這個年度將是扶輪史上最偉大的一年。所以我們要物色價值觀相同的人士,引領他們認識友誼與服務的價值,讓他們共享我們輝煌的成就。
前原勝樹前總監以國際扶輪社長代表的身份,出席原360地區的年會時,在他的演講辭中對於四大服務提出了如此的註解,他說:「如果沒有善意,扶輪社只不過是一個社交團體;如果沒有善意,職業服務只不過是一個商業行為;如果不是出於愛心,社會服務只不過是一種施捨;如果沒有愛心,國際服務只不過是一項外交活動。」這是值得我們反躬自省的一段箴言。服務並沒有大小之分,重要的乃是有否出自於我們的「善意和愛心」。
「扶輪服務人類」是扶輪的基本價值,而服務的理念在於「利他」,而不是「利己」,但是要如何有效的落實我們的計畫,就要思索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出自於真摯的「善意與愛心」。前RI社長Conway曾說:「你是扶輪人(Rotarian)呢?或只是一個扶輪社員?」,一個真正的扶輪人要心存「善意與愛心」,要實踐扶輪的理念,如果我們要走得更遠,必須共同朝向同一的方向前進!
澤恩社長也鼓勵扶輪領導人,要以廣泛的經驗,改進扶輪的願景,努力地在同一路途上學習新知,把握所有的小機會,成就我們為人類服務的大志業,而年度主題「扶輪服務人類」,正是在描述我們所做的這一切。
(原載:台灣扶輪月刊2016年七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