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飛躍中的中國扶輪              文◎李博信

今年二月在梁吳蓓琳前總監主持的扶輪百週年團隊聚餐中有幸與上海浦西扶輪社創社社長徐乃達(CP.Richard)同桌席間彼此聊了—些與扶輪相關的話題,筵席結束時他忽然湊過來邀請我在四月下旬的中國區社長硏習會中擔任講師。同時應邀者還有李翼文、梁吳蓓琳及負責聯繫的黃金豹三位前總監。

徐乃達先生於26嵗時加入臺北扶輪社,曾任199394社長,由於母親為德國人,因此外貌酷似老外。後來移居上海並加入上海扶輪社。由於他是晚清革命先烈徐錫麟之孫,因此深獲中國當局之禮遇。2014年,他在上海社的輔導之下成立了中國區第一個華語社-上海浦西扶輪社。

中國大陸的扶輪運動起源於1919年成立的上海扶輪社,迄1950-51年間全國32個扶輪社全面停止活動。直到2000年黃其光先生擔任國際扶輪理事期間,即積極於推動大陸回歸扶輪,並透過台北扶輪社之支援成立上海及北京臨時社,由於當時的RI總部仍然處於觀察的態度,因此滯延到20062月黃其光擔任扶輪基金保管委員時方獲得國際扶輪認證,正式成為國際扶輪的會員社。然而此後並沒有進一步的擴展,直到2013年成都扶輪社成立之後,才逐漸形成地區體制並在2013年10月19日於成都舉辦第一次中國區年會

由於目前的中國政府僅默許非本國籍之外籍人士參加扶輪社因此大陸的扶輪社仍然是以外籍人士為主流的英語社迄黃其光先生於2014年擔任RI社長時才積極推動華語社的成立,首先他鼓勵當時的上海社社長葉守璋先生輔導成立上海浦西扶輪社,並推薦資深扶輪社員徐乃達先生(PP.Richard)擔任創社社長。很快的於20153月獲得RI認證,成為全中國第六個扶輪社,也是第一個華語扶輪社。葉守璋先生(PP.Frank)原為臺北社社員,後來在上海加入了上海社並擔任2014-15年度社長,他在上海事業有成,平素樂善好施,他以「以服務架起關愛的橋樑」為口號,成立華橋基金會,是上海有名的大慈善家,現任2016-17年度國際扶輪駐中國區特別代表(區總監)。

目前全中國區已有上海﹑北京﹑成都﹑上海新元素(Fresh Start)﹑上海浦東陸家嘴﹑上海浦西(華語)﹑大連﹑蘇州﹑天津﹑北京朝陽(華語)﹑北京文華(華語)﹑昆山(華語)及正籌備中的南寧(華語)﹑重慶﹑青島﹑杭州等四個臨時社,總共有16個扶輪社。

我在上海滯留期間,看到分佈大江南北的扶輪社員們齊聚一堂,國籍含括歐、美、亞各國。一位外籍扶輪社員說,他所屬的大連扶輪社只有20幾位社員,卻來自18個國家,這種充滿國際化象徵的服務社團,也只有存在於標榜無國界的扶輪世界,這不得不讓我讚嘆扶輪無遠弗屆的精神力量。其實這些外籍社友大都能操一口流利的華語,一位北京社的社員以滿口標準的京片子和當地華人抬槓,不但毫不遜色,甚至還能巧妙的運用北方的俚語,當我們讚美他的華語時,他竟然說下次我們造訪中國時,他會唱京戲給我們聽。

    徐乃達先生對於不談政治、宗教、不分民族的扶輪精神充滿了使命感,因此在他主導之下,希望能在一年之內增加18個華語社,讓居住在中國的優良台商能夠投入扶輪運動,但是他又非常擔心扶輪在大陸的蓬勃發展,是否會產生精神上的質變,因此他一再地表示為了維持扶輪精神的品質,希望能將台灣的扶輪理念和正規的運作方式植入中國,以持續扶輪運動在大陸的正常發展,因此他希望居留大陸的原台灣扶輪社員或社會菁英能夠擔任創社社長,甚或由台灣的扶輪社出面擔任輔導社,引導中國扶輪步上正確的方向。

                                                    - 2016年7月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ine Lee 的頭像
    Marine Lee

    Marine Lee 的部落格

    Marine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